
從長春出發,驅車直奔西南,約行走10公里左右,一架大山高高地聳立于人們的眼前,這就是吉林非常有名的石碑嶺。
從前,當地人稱這座大山為“薄云山”。又叫“石碑泡”。此山東坡盡是亂石和松樹,西坡卻生長著郁郁蔥蔥的翠柏。每到風雪飄飄的嚴冬,厚厚的白雪覆蓋了山崗,可那西坡的翠柏依然鮮綠誘人。為什么人們叫它石碑嶺呢?這里有著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。
大約800多年前,長春一帶是宋金激烈爭奪的古戰場。
駐扎在今長春地區的原黃龍府里的大將,就是金代的開國功臣、女真族著名將領完顏婁室(公元1077年—1130年),字斡里衍。據《金史》記載,他21歲起就代父為七水諸部長。在滅遼戰爭中,他跟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南征北伐,屢建戰功。他死后,先后被加封為泰寧軍節度使、兼侍中、太子太師、開府儀同三司、萃王、金源郡王等。因他生前連年征戰于長春一帶,死后葬于“南大望”山,并豎墓碑于此,故此山改名為“石碑嶺”。
據《長春文史資料》記載,完顏婁室的墓地位于石碑嶺南坡上,這里地勢較為平坦開闊,是理想的埋墳建冢之所在。在金代,喪葬均用石棺并配有石碑、石人、石羊,現無一尚存,唯有一大一小兩尊石龜跌臥在土中,一些零星的石板散落在石龜周圍。完顏婁室的墓地早已遭洗劫,而開棺盜墓的罪魁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。
清光緒三十一年(公元1905年)日俄戰爭之后,日本帝國主義獲得了沙俄在南滿鐵路的一切特權。石碑嶺煤礦早在1895年就已由沙俄開采;日俄戰爭后經營權歸日本。此后日本侵略者又在煤礦、鐵路兩旁建筑房屋、興修設施,完顏婁室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盜掘了。其結果是,隨葬品中大量珍貴的文物、金銀首飾、金代工藝品和民間藝術品被運往日本,只有一小部分幸存下來,放在當時的旅順博物館里。
長春這塊美麗的土地,不但盛產富饒的農作物,也出現過一大批杰出的人物,完顏婁室當為其一。